R5 热潮来袭
最近的影视圈被佳能新机 R5 刷屏。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。朋友圈里那些连声称赞“R5 真香”的朋友,潜台词几乎都是“调色真是不要太香”。没错,调色确实是视频制作的最后一步,也逐渐成为衡量影片质量的关键环节。毕竟行业里太多“二杆子”,喜欢把影片质量不高归结为“调色不够好”,于是对调色格外重视。
R5 横空出世
本文只谈视频功能,跳过拍照部分的技术升级(高速连拍、智能对焦、8 级防抖补偿、10bit HEIF、双频 Wi-Fi、新传感器与处理引擎等)。R5 在视频方面的核心亮点是智能跟焦、8 级防抖、8K RAW 和最高 120 帧。佳能在机身与镜头双防抖上做足功夫,跟焦能力进一步强化,这些功能对照片与视频用户都十分友好。
最高 120 帧
120 帧是佳能单反的一次突破。过去最高 60 帧让无数视频从业者吐槽,这次 120 帧带来了更丝滑的时间凝结体验。尤其在婚礼、慢动作特效等领域,高帧率素材在后期减速时的油润感完全不同。虽说与专业高速机(如 Phantom 上千帧)不可同日而语,但在单反机型里,120 帧已是佳能的一大进步。
8K RAW
重点在这里——Raw 生万物。Raw 是光线经过 CMOS 拜耳阵列转换后生成的电信号数据,超越机内参数控制,理论上能记录全部光线信息。8K RAW 分辨率高达 8192×4320,是单反领域的重大技术跨越。对比来看,松下 S1H 仅能 6K 机外 Raw 且镜头群有限,BMPCC6K 虽能机内 6K Raw 但仅为 S35 画幅。
佳能以往的 Raw 表现相当出色,即便是早期破解机型也能输出 12bit 以上位深。Raw 素材无断层、无斑块,动态范围广,后期流程并不复杂。DNG 可直接导入达芬奇,帧序列视频的兼容性极好,平面软件也能读取。反拜耳处理后素材的色彩宽容度高,配合 BMD 的色彩管理能轻松得到“香”的 Log 效果。
Raw 记录 + 全画幅 + 镜头群 + 8 级防抖 + 智能跟焦 + 翻转屏 + 佳能电池的稳定续航,使 R5 成为可单机作业的机型,省掉一堆辅助设备,对自媒体与 Vlog 用户极具吸引力。25999 元的价格,在同级单反中竞争力极强。
不足之处
记录要求高。即使在 1920×818、24 帧下,素材容量已达 55Mb/s。当年的 5D3 使用高速卡也只能录 3 秒且无法回放。R5 若以 8K、29.97 帧拍摄,每秒数据量高达 1.2Gb/s,极其恐怖。佳能或许采用高速缓存或压缩 Raw 来缓解,但若 8K 仅用于后期裁剪,实用性仍存疑。裁剪与变焦的空间压缩与透视完全不同,无法替代焦段变化。此外,高速卡价格昂贵,普通用户入坑需谨慎。
后期设备压力大。Raw 素材对 CPU 主频与存储速度要求极高。素材稍多就得依赖阵列式存储。若不拍 Raw,那 R5 的意义会大打折扣。调色看的是编码,H.264/5 高压缩素材在时间线上的卡顿程度——谁用谁知道。R5 的 C-Log 并不理想,再配合 H.264/5,即便是 422 10bit 也依旧吃力。相比之下,许多机型支持机内 ProRes 录制,更友好。Raw 体积庞大,普通电脑几 T 硬盘很快爆满,40T 起步更现实。
总结
综上,R5 最大的亮点在于 Raw:Raw 生万物,也能下转为任意编码(含 ProRes),通过达芬奇解码后能得到极具潜力的 Log 素材,是调色师的福音。但归根结底,机器再好,你缺的真是一台机器吗?自己调出来什么效果,心里没点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