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年夏季开始,各家相机厂商陆续推出新品,市场一片“兵戎相见”,接二连三地刺激着消费者神经。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,是很多人纠结的问题。看完评测反而更迷糊。有人私信让我推荐,其实这问题不好答,决定因素取决于预算。
下面简单梳理单反相机选购重点,主要针对预算 1–3 万元的中小型工作室或个人创作者。这类用户核心考虑是成本,在选购时主要关注体积、续航、防抖、扩展成本和编码。
1. 体积
体积越小,操作越省力。机位切换、长时间拍摄都更轻松。如果独立作业或小团队拍摄,大块头设备会直接消耗创作欲。去高原、森林、湖泊拍摄时,设备绝不能成为负担。能单机干活,是最佳选择。
2. 续航
电力不是小问题。续航强意味着可以放心按下 REC,不用担心拍一半没电。外挂电池会增加体积重量,破坏平衡。若续航充足,就能少带附件、轻装上阵。电力足,灵感才能延伸得更远。
3. 防抖
机身防抖若配合镜头防抖,可省去稳定器。稳定器体积大、安装繁琐,许多人嫌麻烦最后不用,反而影响画面质量。有良好防抖的相机能显著提升拍摄效率。
4. 拓展成本
不建议为了“像电影机”去装满套件。我入行时买过一堆铁块,组装麻烦、体积笨重,最后全卖掉。模块化相机(如 Z-Cam)需要额外购买显示屏、电池组、取景器、握柄等,成本高;越小众的设备,配件越贵。一张 500G 的高速 CF 卡价格超过 4000 元。单机能干活的代表有 S1H、R5、A7S3,这些机身功能完整,防抖优秀,续航和对焦表现都稳定。反观 BMPCC6K,没有防抖、续航差、屏幕不可翻转,需要外接屏幕等设备,实用性一般。
5. 编码
编码决定画面压缩质量与后期空间。常见有 H.264/5 与 ProRes。H.264 体积小但剪辑吃性能;ProRes 更平衡,剪辑流畅。外录能提升编码质量但增加体积,若能内录 ProRes,对调色师非常诱人。BMD 的 BMPCC6K 支持内录,但体积与整合性差。Z-Cam 也支持,不过在整体设计上略逊。
总结
业务机应具备稳定可靠、操作灵活、售后完善、扩展经济、编码优秀等特征。作为调色师,我会先排除 BMPCC,弱光环境下表现差,小项目又没灯光条件,后期调色也难救。再排除佳能 R5,Raw 成本高、发热严重,C-log+H265 模式意义不大。剩下 S1H 和 A7S3。S1H 的 Log 素材接近 Arri,画质极强,A7S3 虽未实测但评价不错。
没有完美机器,也没有又便宜又强大的机器。理性选择、量力而行,在理想拍摄条件下,上述几台都能出好片。如今连手机都能拍出优质画面——好的前期与合理调色,才是真正拉近设备差距的关键。
《江西龙南宣传片》
导演:谢立俊
调色:KANG 调色实验室